5)插入软盘执行
#dd bs=1k if=/usr/src/linux/arch/i386/ boot/bzImage of=/dev/fd0
这样将内核拷贝到软盘上。
6)用命令#ls -s 将在/usr/src/linux/ arch/i386/boot/bzImage 得到内核的大小(假定为476),将这个大小记录下来以备后用。
这样就制作了包含裁减内核的可供启动的Linux启动软盘。但是由于没有root文件系统,使用这张软盘启动系统后,系统会显示“VFS: cannot open root device x:x”和“kernel panic: VFS: unalbe to boot root fs on x:x”的错误。
root文件系统
一个root文件系统必须包括支持完整Linux系统的全部东西,因此,它至少应包括:基本文件系统结构;至少含有目录/dev、/proc、/bin、/etc、/lib、/usr、/tmp ;最基本的应用程序,如sh、ls、cp、mv等;最低限度的配置文件,如rc、inittab、fstab等;设备:/dev/hd*、/dev/ tty*、/dev/fd0;基本程序运行所需的函数库。
由于以上所需文件远超过1.44M,因此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准备好内容后将其压缩到软盘中。当用软盘启动时,再把文件解压到内存中,形成一个虚拟盘(RAMDISK),通过RAMDISK控制系统启动。如果你使用LILO控制启动,先检查一下LILO的配置文件/etc/lilo.conf中定义的RAMDISK的大小:
RAMDISK_SIZE = nnn
创建root文件系统
回到根目录或用户的缺省目录,用#mkdir flop建立工作目录flop。在这个目录下用mkdir建立以下一些目录:/dev,设备;/proc - proc,文件系统所需目录;/etc,系统配置文件;/sbin,重要的系统程序;/bin,基本应用程序;/lib,共享函数库;/mnt,装载其他磁盘节点;/usr,附加应用程序。
其中/proc、/mnt和/usr在此情况下都是空的,只需要用mkdir创建它们即可。其余的目录应根据需要分别创建。下面对它们一个一个地详细叙述。
/dev:这个目录中含有系统不可缺少的设备文件。你可以把现有系统中/dev的文件拷贝过来,然后删除不必要的文件。不过一定要保留console、kmem、mem、null、ram、tty*等文件。其余的都可以根据需要删除。 /etc:这个目录中含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系统配置文件。一般可以包含rc.d/* (系统启动脚本)、fstab(列出要登录的文件系统)、inittab(包含启动过程参数)、passwd (用户名和目录)、group(用户组)、shadow(用户加密密码)。如果不使用init作为登录进程,而将init链接到/bin/bash,则/etc目录下可以不含有任何文件。 /bin和/sbin:该目录中包含有必不可少的应用程序,如ls、mv、cat、cp、getty(mingettty)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,不过一定要记住包括以下程序:init、getty、login、mount、bash。 /lib: 该目录中包含有你的启动盘启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共享函数库。在/lib目录下还必须有函数库装载器,这个装载器或是ld.so (对 a.out 库) 或是 ld-linux.so (对 ELF 库)。
模块
如果有一个模块化的内核,你还得必须考虑需要加载的模块。它们都位于/lib/modules。你可以把不是很重要的模块放到别的盘上,当系统启动后再加载,这样会节省启动盘的空间。
打包
1)建立loop设备的临时挂接点和一个大小为4.6兆(大小可以调节)的临时文件,并将其清零:
#mkdir /mnt/loop 2>/dev/null #dd if=/dev/zero of=/tmp/loop_tmp bs=1k count=4600 >/dev/null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