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include <linux/module.h> #include <linux/slab.h> #include <linux/vmalloc.h> MODULE_LICENSE("GPL"); unsigned char *pagemem; unsigned char *kmallocmem; unsigned char *vmallocmem;
int __init mem_module_init(void) { //最好每次内存申请都检查申请是否成功 //下面这段仅仅作为演示的代码没有检查 pagemem = (unsigned char*)get_free_page(0); printk("<1>pagemem addr=%x", pagemem);
kmallocmem = (unsigned char*)kmalloc(100, 0); printk("<1>kmallocmem addr=%x", kmallocmem);
vmallocmem = (unsigned char*)vmalloc(1000000); printk("<1>vmallocmem addr=%x", vmallocmem);
return 0; }
void __exit mem_module_exit(void) { free_page(pagemem); kfree(kmallocmem); vfree(vmallocmem); }
module_init(mem_module_init); module_exit(mem_module_exit); |
我们的系统上有160MB的内存空间,运行一次上述程序,发现pagemem的地址在0xc7997000(约3G+121M)、kmallocmem 地址在0xc9bc1380(约3G+155M)、vmallocmem的地址在0xcabeb000(约3G+171M)处,符合前文所述的内存布局。
接下来,我们讨论Linux设备驱动究竟怎样访问外设的I/O端口(寄存器)。
几乎每一种外设都是通过读写设备上的寄存器来进行的,通常包括控制寄存器、状态寄存器和数据寄存器三大类,外设的寄存器通常被连续地编址。根据CPU体系结构的不同,CPU对IO端口的编址方式有两种:
(1)I/O映射方式(I/O-mapped)
典型地,如X86处理器为外设专门实现了一个单独的地址空间,称为"I/O地址空间"或者"I/O端口空间",CPU通过专门的I/O指令(如X86的IN和OUT指令)来访问这一空间中的地址单元。
(2)内存映射方式(Memory-mapped)
RISC指令系统的CPU(如ARM、PowerPC等)通常只实现一个物理地址空间,外设I/O端口成为内存的一部分。此时,CPU可以象访问一个内存单元那样访问外设I/O端口,而不需要设立专门的外设I/O指令。
但是,这两者在硬件实现上的差异对于软件来说是完全透明的,驱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将内存映射方式的I/O端口和外设内存统一看作是"I/O内存"资源。
一般来说,在系统运行时,外设的I/O内存资源的物理地址是已知的,由硬件的设计决定。但是CPU通常并没有为这些已知的外设I/O内存资源的物理地址预定义虚拟地址范围,驱动程序并不能直接通过物理地址访问I/O内存资源,而必须将它们映射到核心虚地址空间内(通过页表),然后才能根据映射所得到的核心虚地址范围,通过访内指令访问这些I/O内存资源。Linux在io.h头文件中声明了函数ioremap(),用来将I/O内存资源的物理地址映射到核心虚地址空间(3GB-4GB)中,原型如下:
void * ioremap(unsigned long phys_addr, unsigned long size, unsigned long flags); |
iounmap函数用于取消ioremap()所做的映射,原型如下:
void iounmap(void * addr); |
|